队工程地质勘察院发展纪实
时间:2018-05-04 09:17:21
激流勇进战河川——队工程地质勘察院发展纪实
甘肃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人口资源不算丰富,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至今为止还带着“贫困”的帽子努力前进。但在这片狭长而广袤的陇原大地下,却蕴藏着潜能巨大的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这个能源“黑金”,为我国现代化工业建设贡献了重大力量。我们一四九队就是这个煤炭产业链的上游作业者,熬过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分流转产阵痛期,在新世纪后迎来了新的春天,特别是在2005年到2012年这个地质工作“黄金期”的洗礼下,我们的事业从逐渐复苏疾速驶入高速发展快车道,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陇东会战的号角声还未走远,自2013年起,受煤炭去产能大环境影响,我们的勘查主业再次进入疲软低迷期,勘查市场急剧萎缩迫使我们不得不调整思路,谋求转型发展。在此背景下,我队紧跟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结合以往工作经验,整合相关技术力量,于2013年初成立了一四九队工程地质勘察院(陇原公司第二工程处),力求在地勘延伸产业上走出一片新天地。一、以基础施工为始打响市场第一枪
新成立的工勘院困难重重。由于在地勘“黄金期”整体队伍专注于煤炭勘查,对延伸产业诸如基础施工、工程勘察、灾害治理等项目几乎没有涉及,导致我们无论在施工经验上还是市场行情上都是空白,没有项目何谈发展,东奔西跑、找米下锅的日子实属不易。但新成立的工勘院并没有放弃,在队班子的积极推动和院内同志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兰州东岗新建欣欣嘉园住宅小区的工程上看到了希望。随后的日子里,工勘院上下一心,精心编制施工设计,积极主动与业主沟通,终于在激烈的竞标中中标了这个来之不易的基坑降水项目,这也是工勘院成立以来自主承揽到的第一个大型社会项目。自2013年12月起,降水项目正式开工,截止次年10月,共完成192口降水井建设,总进尺4229米,同时,进入紧张有序的抽排水施工阶段。项目部工作人员在学习中总结经验,分析完善不足,精心组织施工,加强项目管理,在2015年底基本完成了施工任务,累计台班近18万次。这个2000多万元的社会项目不仅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积累了市场经验,打出了一四九队品牌,打响了工勘院踏入市场的第一枪。
二、工程勘察与灾害治理并进推动快速发展
多条腿走路是事业进步的拓路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工程勘察领域虽然谈不上利润丰厚,但却是我们地勘队伍熟悉的业务范畴。近几年,工勘院努力在兰州、武威、定西、白银等地开拓市场,先后承揽实施了景泰至中川机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武威市武安西街等四条规划路建设工程勘察、兰州市红古区窑街塌陷区生态工程治理建设勘察等30余个大中小型工程勘察项目,特别是去年首次承揽到中国铁塔甘肃分公司的地质勘察项目,开辟了新领域。与此同时,紧抓甘肃省进入全国三个地质灾害治理重点省份和国土资源部批准《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七年规划》机遇,主动与兰州周边地市州国土局取得联系,先后承揽并实施岷县漳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治理、卓尼县城区西山冰角沟大湾沟泥石流治理、古浪县阳哇山不稳定斜坡治理和兰州 市红古区海石湾北山绿化及海石湾公园提升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灾害治理项目20余个。据工勘院自身发展规划讲,工程地质勘察和地质灾害领域是其长期发展的两个主攻方向,而事实亦如此,短短五年的发展,这两个方向无论从产值上还是锻炼队伍上都为工勘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实实在在成为助推一四九队持续发展的一股新鲜力量。
三、“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创造品牌效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不仅是在我国社会进入新时代,实现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幸福中国新目标的当下十分流行的一句话,对我们甘肃而言,更是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遭到生态破坏的深刻警示中需要我们大有作为的新要求。为此,我队在2017年主动承担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任务,工勘院围绕祁连山区积极参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和矿山恢复治理项目,千马龙项目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笔者曾到过天祝县炭山岭千马龙煤矿区,多年前的这里虽处自然山区,但黑色的碳渣沿路蔓延,一片片砖墙围城的矿场作业繁忙,漫山的黑色与自然生态格格不入,这是笔者当时最深的印象。而作为生态修复和矿山恢复治理的重点工程,去年底当笔者再次来到千马龙矿区时,各 类厂房已身影不再,漫山的黑色也渐渐褪去了颜色,换之而来的是新推的山坡和蜿蜒的道路,新种的树苗也整齐地矗立于山间,整体环境与周边自然景观和谐统一,环境终于慢慢恢复了。千马龙项目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点关注,在多次的检查验收中,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得到了充分肯定。未来的几年中,“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将是甘肃生态环境治理恢复的重点区域,千马龙项目创造的品牌,为工勘院发展之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以练代学推动技术进步提升核心战斗力
技术水平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工勘院自成立发展至今,历经了五个年头,目前虽只有近20人的团队,但可以说是短小精悍,精兵强将云集。成立之初的工勘院,项目不多,技术人员缺少,开展的也是其他主业项目的部分业务,例如水文报告编制等,起步还是较为艰难的。但随着事业发展,项目增多,现实压力面前工勘院的年轻人主动出击、迎难而上,施工上不懂就边学边练,技术上不强就刻苦钻研,项目上不精就扎根现场。特别从技术层面上讲,这批80、90后的队伍从原本单一的地质专业,逐步发展成为岩土勘察、灾害治理、基础施工等各个专业综合实力具备的团体,所实施的项目也从较为简单的勘察施工迈进了勘察及灾害治理设计编制领域。项目人员在培训中增长知识,在实战中积累经验,不少技术骨干脱颖而出走上了管理岗位,更多的在成长中锻炼成才。在前不久举办的一四九队“师带徒”大会上,个别年轻技术人员已经成为新进大学生的师傅,在这种传帮带的气氛中,工勘院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得到了传承,这支年轻的队伍正以昂扬的姿态迈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