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勘的故事
时间:2018-01-24 14:08:47
提到地质勘查工作,你的第一印象应该是这样的:荒芜的深山里,背着压歪腰的地质包,拎着地质锤,啃着面包就咸菜,东倒西歪的爬着坡,叮叮当当敲石头的灰头土脸的三两个人。恭喜你!你猜对了一半,因为我就是一名实实在在的地质人,而我却是这样的:尘土飞扬的工地上,扛着过头的RTK,捧着GPS,嚼着西葫芦炒肉,一手拿编录表一手搓泥条看岩芯的我。
今年八月份,我荣幸的考进了梦寐以求的地质大拿级的单位,本以为过五关斩六将打败上百人进入149队的我拥有了全世界,其实我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我的地质梦而已,这个梦与大学里幻想的有点儿不太一样,但是这个梦却更加真实,也让我有了去努力实现它的动力和方向。四个月的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也没多长,关键的是他让我得到了蜕变。这期间有过感动和高兴,也有过委屈和惆怅,只有亲身经历过“从有到无再到有”的我方解其中味。
美丽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我认为是我大学里完美的地质梦起飞的地方。2017年九月初,我跟着鹏哥早早地出发,准备我的第一次地勘之旅。驱车六个多小时的过程中我再次确认了我的地质梦就是这样的:欣赏着美丽的祖国山河,施展着自己的理想抱负,一边旅游一边工作,谈笑人生。因为一路南行,连接天际的甘南大草原和银蛇般的黄河第一弯让我自信心爆棚,认为我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走上了人生巅峰。到达目的地快下午了,当地的异域风情再次感染了我,虽然穿短袖的自己被冻得瑟瑟发抖,但是我的血液是沸腾的。这次的铁塔地勘很简单,以至于都没动用钻机,只做了小片的现场踏勘,而我也自以为是的认为勘查工作不过尔尔。
黄土飞扬的红色会宁,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工作过,玛曲回来的两天后,我和鹏哥再次出发,红色革命圣地会宁再次激起了我的热情。黄土!满眼的黄土!满嘴的黄土!这是我对会宁的第一印象,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施工场地,到处都是施工现场,漫天的黄土遮住了阳光。第二天的放样和采坐标暴露了我的专业水平是有多么欠缺,但是这才只是开始,接下来的钻探取样、地层编录、岩芯识别等一系列工作我竟然一无所知。尽管鹏哥给我耐心的指导,但我发现我在短时间内根本没法学会,之前对要面对的困难也是毫无准备,以至于我措手不及甚至怀疑自己。更严重的是三天之后鹏哥赶去另一个项目,让我独自管理这个项目,不言而喻,在毫无准备的前提下,我把这个项目处理的一塌糊涂,该做原位试验的钻孔没有做,该取样的地层少样,地质编录毫无规范,岩芯识别乱七八糟,加之整天吸着苦涩的黄土,让我打起了退堂鼓,也让我倍感委屈。几天后鹏哥回来发现了这些问题并及时提了出来,让我好好地认识自己和定位自己的工作。在接下来的几个项目中,我体会出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谛,并不是平台让你更加接近你的梦想,而是平台让你在逐梦路上更稳健,我感谢149队给了我这个平台,我更感谢我自己能够合理利用这个平台。
苍莽的陇西群山,助我梦想重新起飞。这次的陇西李家峡景区勘察,我们驱车到山顶然后往峡谷进发,山顶的寒风和苍莽的群山让我有了另一种感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向峡谷进发的路并不好走,我们带着过头的RTK,背着沉甸甸的仪器和地质锤,上下垂直落差近五百多米,我们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谷里的风景一般般,一条不知名的小溪不知从哪儿来,又或是到哪儿消失了,蜿蜒的峡谷怪石嶙峋。我们在峡谷两侧桥址处测量了实地高程和坐标,采集了两大块花岗岩样和两瓶水样,踏上了返回山顶的征程。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殊不知上山要比下山累百倍,我们三人都负重有五公斤左右,一边东倒西歪的爬着山,一边大吼着来劲的歌。两个小时后我们站在山顶上面对群山一起发出了畅快的大吼,头上的大汗和羽绒服下湿透冰凉的毛衣刺激着我更加歇斯底里的大吼着,地质人就应该是这样的!不怕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却又乐观豁达,我们其实是在享受野外生活的!
对,就是这样,这就是我和地勘的故事。
(工勘院 钱瑞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