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新闻中心

不曾走过,怎会懂的

时间:2014-08-27 16:28:17

不曾走过,怎会懂的

——谨以此篇献给默默奉献在煤田事业的物探人

题记:没有走过的,是路!走过的,才是人生。物探人的成功,都曾是在他们的青春里呐喊过﹑失望过﹑彷徨过﹑失意过,却从未放弃的是对理想的坚持。

带着爱情走天涯

4月17日, 兰州东岗华辰宾馆,地球物理勘探仪器车鸣笛启程,一路向西。一四九队物探院工程师杨五辈踏上了奔赴天祝干城的行程。

2013年12月,杨五辈在庆阳付家山忙于二维地震勘探项目,他未婚妻桑江涛忙于医院工作的同时精心的装修自己未来的爱家。

走的时候是盛夏,回来已是寒冬,杨五辈看着床上单薄的被褥,只好给桑江涛打电话。

“牙膏在洗脸池下面,被子在柜子里,我还有一场手术……”桑江涛在电话里细心的叮嘱着的同时倍感失落。

杨五辈的假期只有2天,而桑江涛刚结束一台手术,又接到通知,502床产妇马上要生了,需要马上接生。

杨五辈决定到医院去看望桑江涛。从晚上6点,7点,8点......直到凌晨2点,终于见到了桑江涛。

2014年1月16日,杨五辈和桑江涛相处两年后,有了幸福的小家。婚后3个月,杨五辈去了天祝,而桑江涛守候在温暖的爱巢,等候着丈夫回来。

在桑江涛的电脑桌面上,有这样一段话:认识你,是我最大的幸福。不管怎样,我对你的爱永不分离。

物探人的爱情就像地下埋藏的煤带,浓郁而热烈。作为找煤的先锋,他们常年征战在大山隔壁勘探的战场,踏遍荒凉的隔壁和沙漠,他们的爱情也随之跨越千山万水。

青春印在毛毛山脚下

4月20日5时,在甘肃天祝二维地震勘探项目部的驻地,风刮得门窗吱吱作响。

关小军穿好衣服,简单洗漱完毕,同伴已给他从食堂打回了早饭。以前吃饭很慢的他来到物探队后,学会了狼吞虎咽。

关小军来自湖北,今年20岁,半月前来到了项目部,成为了一名放线工。放线班共有40名成员,共5个组,平均年龄30岁。关小军所在的第五组有8人,都是青竹似的小伙。

不到10分钟,关小军收拾完毕,带上干粮,背上水壶,和同伴一起坐上车向工地进发。“今天我们组的任务是144道线,大部分是山地,可能比昨天速度要慢很多。”关小军低头看着手里的任务书和身边的同伴说。

一个小时后,他们到达工地,2人装线,剩下的6个人分成两小组,将昨天已经采集过的大小线收起,摆放到新的排列上。

山崖上满是沙土和石头,很少能看见草木。关小军将小线弓子挂在肩膀上,双手熟练地从地上收线,再把小线固定环穿在弓子上。他不停地重复着弯腰,收线,穿环的动作。风吹起他包裹的迷彩色围巾,在整个山头显得格外的醒目。初升的太阳透过他的身躯,给荒凉的大山留下一个坚实的背影。

再往前走,一座山挡在前面。目测坡度在50度以上,有六七十米高。关小军开始手脚并用向山顶爬去。山上还有8串小线,他喘着气,脚踩在崎岖的山梁上,一步一滑。在海拔近2800米的高原,爬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下山时,他将山顶的检波器背了下来,省的收线的同伴再次上山。

10时,收完大线小线,大家围坐在一个山包后面小憩。“今天风小些,放线比较顺利。”放线、埋置、连接电源站......每隔10米,他们将检波器按照要求摆放好。

13时,144道线全部摆好。仪器开始查道,准备采集。8公里的山路,是每位放线工用脚一步一步丈量过来的。

19时左右,第五组回到驻地。简单的晚饭后,已经累的不想动弹的队友们来不及洗漱,早早地进入了梦乡!(未完待续……)